当前,我国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带来的资源环境问题也处于集中爆发期。为此,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战略举措。政策环境评价作为从源头解决资源环境问题的主要手段,既是落实新《环境保护法》的重要措施,也是探索生态文明制度的必然要求。开展城镇化政策环境评价试点研究,从源头上防范城镇化带来的中长期生态风险和人群健康影响,优化新型城镇化的可持续制度和能力,确保人居环境安全,既是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指向,也是现实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迅速。1979年底,我国城市化率不到20%,仅有3000多个城镇,其中设市建制的200多个。2013年底,我国城市化率已经达到53.7%,城市数量已经超过650个,建制镇近2万个。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环境问题也处于集中爆发期。区域性城市环境问题严重,累积性健康风险突出,系统性生态问题尖锐,内在体制机制不完善等资源环境问题已经成为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面对和破解的重大制约因素。
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要求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十八届三中全会和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进一步对坚持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化发展质量,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等新型城镇化的理念、思路、目标、重点和任务作出了重要部署。2014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坚持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传承文化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今后一个时期,着重解决好现有“三个1亿人”问题,促进约1亿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改造约1亿人居住的城镇棚户区和城中村,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
根据中央新型城镇化战略的目标指向,新型城镇化必须脱离不可持续的城镇化老路,走可持续的新型城镇化道路。从多年来城镇化发展实践看,我国城镇化率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平均需多消耗煤炭、石油、天然气等能源合计6978万吨标煤,新增城市用水17亿方(其中新增生活用水9.4亿方),平均多排放废水12.1亿吨,平均多产生工业固体废物1.04亿吨,生活垃圾清运量多增加394万吨。1999年,我国城市生活污水排放总量超过了工业废水,生活源的COD、氨氮、总磷等主要污染物,成为水体的主要污染源。资源环境约束已经并将继续成为城镇化亟待解决的重大战略性制约。国内外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不能再仅仅从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的末端进行管理,而必须从政策制定的源头进行控制,使环境保护贯穿新型城镇化政策制定、实施和更新的整个政策循环。国内外战略环境评价的实践也告诉我们,政策环境评价是从源头化解环境问题的有效手段,应该为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可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